找到相关内容42299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比较宗教学(1)

    放松。可惜他是生在现代的中国,所以不知当时阿拉伯人所说的偶像是指的什么?他凡是说到偶像的迷信,便用佛像或的字眼来代替,甚至把亚伯拉罕的父亲说成是「以制造佛像为业」(二八页)。其实亚伯拉罕的时代,距离...  虽在清朝屡起回乱,但在中国的回教徒,毕竟尚未以大规模的武力来作为传 教的手段;倒是为了适应中国固有文化,大大地鼓吹儒回思想的沟通,并且帮着儒家来抨击老。这是原因之二。  回教之得名是在元末,元朝...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5669630.html
  • 近年中国宗教学研究综述

    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对话、基督宗教对中国现代化进出的意义及影响等研究领域都能保持领先或与众不同的优势地位。因此这一研究是在其系统化、规范化之前提下走中外比较和体现中国研究特色的道路。  三、 教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40169897.html
  •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童子供养像。整个画面的榜题无字。画面女尼像后的小尼像极有可能为其侍从。Stein painting59(Ch.xx.004)绢画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图,下部中间书“清信弟子僧元惠”发愿文题记,愿文左侧画一...

    沙武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53369983.html
  • 敦煌石窟中西夏供养人服饰研究

    官员承担。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西夏文《现在贤劫千名经》前面,有一幅反映西夏翻译佛经场景的版画《西夏译经图》。图中两侧在8位助译僧人后面,有8位俗世官员,均戴一种略带尖顶的冠,顶上有饰物,冠上有镂空的...

    谢 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5870044.html
  • 明朝思想史之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

    ,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 明太祖时,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尚未确立,作为帝王之尊的明太祖也只是以、道经典或以杂书为个人的读书书目。解缙的建议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提出的。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 天人对策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72370071.html
  • 中国绘画叙事传统的形成

    、列女及道人物故事是绘画的主要题材,名臣故事、伦理宣传、宗教故事和教义的传达是绘画的主要任务。初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序中论绘画功能时说:“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或想功烈...

    叶 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74370088.html
  • 敦煌遗书S.2838《维摩诘经》的题记研究

      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

    钱伯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32070169.html
  • 明朝艺术史之明代的绘画艺术(1)

    融入了、道思想,呈现出清逸、荒寒的冷峻情调。道教和密宗绘画也流行起来,文人画成为绝对优势。此外的绘画力量和艺术门类则多被窒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初,那种满足于追求笔墨技巧无意反映时代生活的情绪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0970214.html
  • “本无”与“非有非无”――《不真空论》所破“本无”浅析

    中的一段话:  (昙济)着《七宗论》,第一本无主(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

    何欢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51770663.html
  • 沈宗霖:〈生生、死死、生死:试论晚明士人面对生死的态度与方法〉

    ,仙家、佛家其实也是要人从养生、出离生死苦海开始,以进而掌握“本体”方为要领。所以,当王嘉秀问阳明:“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 ”时,王阳明便答曰:“所论大略亦是。 ”由此可见,当他悟及“良知”后,本便...

    沈宗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5870753.html